八字璧 台北故宫的铁器时代——汉代玉器

小编 23 0

台北故宫的铁器时代——汉代玉器

漢 白玉連環。長11.5公分 寬6.3公分 孔徑2.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青玉璏。全高1.4公分 長7.4公分 寬2.3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青玉帶蓋雙耳扁瓶。通高15.7公分 高13公分 口寬3.1公分 口深1.6公分 足寬2.2公分 足深1.4公分 寬4.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舊玉圓(王勒) 。全高3.15公分 長3.1公分 寬1.4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舊玉圓(王勒) 。全高1.2公分 徑1.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舊玉方(王勒) 。 長1.2公分 寬1.2公分 高3.1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舊玉珮蟬。長5.9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代 蒲紋璧。直徑7.2公分內徑2.9公分 厚0.3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小漢帶扣。連帶長79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蟬。玉質。橫長2.6公分 縱寬4.8公分 最厚0.72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舞人(一對)。橫長3.92公分縱寬(最寬)20公分 厚0.2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舞人(一對)。橫長3.91公分縱寬(最寬)2.23公分 厚0.21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白玉乳丁紋璧。徑11.5公分 厚0.5公分 口徑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舊玉方(王勒) 。長1.2公分 寬1.2公分 高2.9。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舊玉方(王勒) 。長1.2公分寬1.2公分 高2.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圓勒。全高9.45公分 徑2.1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舊玉方勒。長4.7公分 寬1.7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舊玉圓勒。高2.6公分 徑1.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舊王蜂形墜。高0.8公分 長2.3公分 寬2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白玉方勒。長5公分 寬1.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白玉珮璜。厚0.4公分 外徑10.7公分 內徑7.2公分 最寬2.2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墨玉牧羝器架。全高11.7公分 長16.3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舊白玉乳丁紋環。厚0.5公分 外徑4.95公分 徑4.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璏。全高6.4公分 長7.81公分 寬2.3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器飾。全高16.1公分 寬6.2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榖紋璧。厚0.6公分 外徑8.6公分 內徑3.7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舊玉方(王勒) 。長1公分 寬0.8公分 高3.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蟬。長6.2x3.2公分 高0.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玉剛卯佩。本件玉剛卯所刻文字作四字一行,一面八字,四面共三十二字,全文為「正月剛卯,靈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長2.2公分 寬1.1*1.1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半璧。徑17.8公分 厚0.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石雕辟邪三足石硯。長髯下半部細陰線刻:「君宜官」三字銘。蓋內壁穹凹,中央又鑿凹一半球形槽,槽內陰刻斜線紋,或供容置研石。高24公分 徑18.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乳丁紋璧。厚0.35公分 徑8.0公分 孔徑2.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舊玉長方形器飾。長4.05公分 寬10.24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件。長6公分 寬1.0公分 厚0.9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件。長2.9公分 徑1.5公分 徑約0.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玉件。全長約30公分 玉珠徑1.3公分 玉片長5.6公分 寬5.6公分 厚0.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龍紋珮。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劍飾。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劍飾。國立故宮博物院。

玉翁仲形佩。長4.5公分 寬1.4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劍飾。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小玉環。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珮。國立故宮博物院。

東漢至魏晉 龍紋環。通長7.3公分 通寬2.6公分 高0.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東漢 司南佩。全高3.44公分 寬2.1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東漢 螭虎紋珩。寬4.1公分 長10.73公分 厚0.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東漢後期 龍紋珩。長8.9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東漢至魏晉 帶鉤。7.5公分x1.7公分x1.2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東漢 龍紋韘形珮。最寬3.7公分 高10.1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東漢 乳丁紋璧。厚0.3公分 孔徑深2.4公分 口徑15.3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東漢 玉辟邪。全高9.3公分 長13.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十二層連環。單一件 高0.8公分 最大長5.5公分 最大寬2.5公分 最大外徑20公分 最大內徑14公分。

漢 鳳紋韘形玉珮。長4.9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白玉璏。長9.8公分 寬2.5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劍琫。寬5.9公分 高2.1公分 厚1.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韘形珮。 4.1公分x2.4公分x0.3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韘形珮。高5.76公分 寬3.12公分 厚0.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帶紋玉管。15.4公分x1.6公分x0.7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帶紋玉管。15.9公分x1.9公分x0.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玉劍首。 4.9x4.9x1.1 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雲紋圖勒。 2.5x1.2x1.1 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璧。外徑25.8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雙龍紋出廓系璧。長8.5公分 高3.3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鋪首。寬7.0公分 高3.6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耳飾。最小徑1.2公分 最大徑5.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耳飾。最小徑1.2公分 最大徑5.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耳飾。最小徑1.2公分 最大徑5.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耳飾。最小徑1.2公分 最大徑5.6公分。

漢 玉耳飾。最小徑1.2公分 最大徑5.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耳飾。最小徑1.2公分 最大徑5.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耳飾。最小徑1.2公分 最大徑5.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耳飾。最小徑1.2公分 最大徑5.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耳飾。最小徑1.2公分 最大徑5.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耳飾。最小徑1.2公分 最大徑5.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耳飾。最小徑1.2公分 最大徑5.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耳飾最小徑1.2公分 最大徑5.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耳飾。最小徑1.2公分 最大徑5.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耳飾。最小徑1.2公分 最大徑5.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耳飾。最小徑1.2公分 最大徑5.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耳飾。最小徑1.2公分 最大徑5.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耳飾。最小徑1.2公分 最大徑5.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耳飾。

漢 玉耳飾。最小徑1.2公分 最大徑5.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耳飾。最小徑1.2公分 最大徑5.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耳飾。最小徑1.2公分 最大徑5.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耳飾。最小徑1.2公分 最大徑5.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耳飾。最小徑1.2公分 最大徑5.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耳飾。最小徑1.2公分 最大徑5.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耳飾。最小徑1.2公分 最大徑5.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耳飾。最小徑1.2公分 最大徑5.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耳飾。最小徑1.2公分 最大徑5.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耳飾。最小徑1.2公分 最大徑5.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耳飾。最小徑1.2公分最大徑5.6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耳飾。最小徑1.2公分 最大徑5.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耳飾。最小徑1.2公分 最大徑5.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耳飾。最小徑1.2公分 最大徑5.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碧玉璧。。厚0.5公分 寬18.8公分 徑8.8公分孔徑2.2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舊玉圓勒。帶木座。全高6.9公分 口徑2.1公分 底徑2.7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圓勒。。全高9.45公分 徑2.1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璏。全高1.5公分 長5.56公分 寬2.4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獸。通高6.8公分 寬4.4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白玉韘形珮。白玉,有黃斑。長7.6公分 宽6.0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雙鳳紋韘形玉珮。宽3.5公分 長7.3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鳳紋玉觿。長8.5公分 厚0.5公分 宽1.3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白玉珌。長4.5公分 宽6.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璧。外徑17.5公分 厚0.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圭。宽7.04公分 高16.2公分 厚0.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魚。宽3.3公分 長12公分 厚0.6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魚。寬3.3公分 長12公分 厚0.6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系璧。厚0.6公分 径5.57公分 孔徑1.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代 玉卮。有玉頂木蓋。全高11.3公分 口徑8.1公分 底徑8.0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魚珮。全高2.6公分 長6.9公分 厚1.7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筒。全高10.3公分 口徑6.25公分 底徑6.3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劍首。厚0.7公分 徑5.17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素璧。径4.9公分 孔徑2.3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白玉斧珮。全高6.0公分 長6.0公分 宽3.7公分 厚1.0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白玉璏。全高1.3公分 長6公分 宽2.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白玉璏。全高1.3公分 長6.25公分 宽2.9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白玉瑗。厚0.95公分 径6.22公分 孔徑2.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古玉圈。高2.0公分 徑4.9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舊玉環。厚0.5公分 口徑10.3公分 孔径5.0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舊玉璧。厚0.5公分 径15.25公分 孔徑4.1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灰玉牙形器。全高1.4公分 長3.30公分 厚0.7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舊玉螭紋璧。厚1.0公分 外徑8.8公分 內徑3.3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鏤空龍紋璧。徑16.1 孔径4.7 厚0.5公分 重308.35公克。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白玉圓(王勒) 。全高2.1公分 徑1.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蟬。長5.8公分 最大宽3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蟬。長6.1公分 最大宽3.1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蟬。長4.9公分 最大宽3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蟬。長6.6公分 最大宽3.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蟬。無穿,可能用作喪禮中的口唅。長5.4公分 宽2.4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蟬。此玉蟬無鑽孔,可能用作喪禮中的口子。長5.9公分 最大宽2.9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蟬。長5.8公分 最大宽2.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蟬。此玉蟬無穿孔,可能用作喪禮中的口吻。長6公分 宽3.2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蟬。全高5.5公分 寬3.2公分 厚0.7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玉蟬。長4.9公分 最大宽2.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舊玉圓(王勒) 。長1.4公分 宽1.3公分 高3.4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白玉圓(王勒) 。全高2.9公分 徑1.5公分。

漢 舊玉蟬。全高6.0公分 宽3.2公分 厚0.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牙環。這種細線陰刻填朱的裝飾方式,經常出現於漢代器物上。因此,這件牙環可能是漢代器物上的嵌件。外径3.3,3.4公分 內徑1.2,1.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墨玉蟬。本器或可能是後代模仿漢玉蟬的作品。厚0.36公分 縱長4.85公分 橫長2.42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代 蒲渦紋璧。直径15.64公分 孔径3.96公分 厚0.3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舊玉方形器飾。高0.5公分 長3.7公分 宽3.1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舊玉系璧。外徑5.2公分 內徑2.3公分 厚0.7公分 木座直径5.7公分 木座高1.9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玉蟬。長6.5公分 宽3.3公分 高0.9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玉高足杯。長5.4公分 宽7.5公分 高11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舊玉璏。長5.9公分 宽2.4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白玉龍鳳珩形珮。長7.2公分 宽5.0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青玉扁方。宽1.6公分 高6.2公分 厚0.4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白玉鳳紋珮。全高3.9公分 宽8.25公分 厚0.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 白玉珌。長4.2公分 高1.8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

丁小琪文化随笔之卞和《卞和和氏璧传国玉玺》

卞和与和氏璧的故事妇孺皆知。但卞和所献之玉是什么玉,历来争执不下。因大家都没见过实物,所有的猜测都落不到实处。笔者无意间翻读史料,突然有了意外发现:和氏璧很大可能就是南阳的独山玉。为了论证确凿,现把《韩非子·和氏篇》原文列来: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据《世本》、《古今姓氏书辩证》和《元和姓纂》记载:黄帝有个子孙叫鬻熊,很有学问,在商末做过周文王的老师,鬻熊因辅佐周武王有功,死后其曾孙熊绎获封“子男之田”,赐姓芈氏,居丹阳。

据司马迁《史记 楚世家》记载:“王(楚王)曰:齐、晋、鲁、卫其封皆受宝器,我独否。”熊绎作为世子,仅得到“子男之田”名目的封地,并未授其民,也未封授职官、典册、宝器、大路、大旂、奇珍异物等。但善于独善其身的楚人,自力更生,坚强不屈,开拓进取,筚路蓝缕,终于自我完善强大起来。楚国的最初封地丹阳,就是今天南阳的淅川,豫西南的岭丘山地,属于荆山东延部分。进可以南下江汉,退可以西入荆山。这里气候温润,水源充沛,四季分明,物产丰盛,很适合人类的繁衍生息。周成王当初分封熊绎于丹阳时,万万没想到,这个弱小的分封,后来居然成为“问鼎中原、饮马黄河”占据半个中国的强大的楚国发祥地。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著名荆楚历史地理学者石泉先生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做出了更严谨准确精密的推断,他率先提出"熊绎所居丹阳城当在今陕西商县的丹江河谷"的新观点。周昭王时,屡次出兵南征,迫使楚人沿丹江河谷下徙。到周夷王以前数十年间,楚人终于在丹江下游(今河南省淅川县)的丹水、淅水汇合处,建立起了新都,楚人怀念故土,以原名命名新都,即丹淅说之依据。按照中外历史上地名随人迁徙的惯例,新都仍称作"丹阳"。

再据文史学者光明甫的《衡霍辨》(节录五“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记载:“古荆山即今河南中部之伏牛山脉,南至衡山即大别山脉以南约包有今湖北全境为止。”光明甫先生的立论就意味着,卞和发现和氏璧的地方所谓的荆山,应在今天河南中部的伏牛山,古楚国的都城丹阳也就地今天的南阳淅川,就在伏牛山脚下。众所周知,伏牛山上有个独山距古楚都丹阳直线距离只有几十公里,位于南阳市东北角,以出产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的“独山玉”而驰名天下,除此之外,并未听说古楚国其他什么山上出产宝石美玉。

《韩非子·和氏篇》中所记载的楚厉王,其实就是楚武王的哥哥熊眴,也叫蚡冒。史记里有记载:“蚡冒十三年,晋始乱,以曲沃之故。蚡冒十七年,卒。蚡冒弟熊通弑蚡冒子而代立,是为楚武王。”

另据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吴云贵主编的《大楚始都》第一章《楚国渊源》说:从楚武王开始,楚国才把注意力移向江南。《史记 楚世家》和《十二诸侯年表》给出了更具体的时间:“楚文王熊赀元年,始都郢。”这些元素和 光明甫先生的《衡霍辨》中的“古荆山即今河南中部之伏牛山脉”的论点相结合可推知:卞和发现璞玉的地方在今河南中部伏牛山的荆山,卞和给楚厉王、楚武王献宝,当在伏牛山麓的楚国故都丹阳。

据《左转·昭公二十三年》记载:"若敖、蚡冒至于武、文不过同",周制"方百里为同",蚡冒就是楚厉王,就是说楚国在楚厉王,楚武王、楚文王时期整个国土面积不过百里。而《史记 孔子世家》云:“......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也就是说,楚绎最初的以子男的名目所得的封地只有方圆五十里。而该地所处的丹江川地、江两岸的冲积平原也就方圆五十里,正好吻合。

那么,卞和发现璞玉和给楚王献宝的故事不可能发生在当时楚国地域几百里之外的其他地方,它一定发生在《韩非子·和氏篇》所记述的“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除了《韩非子·和氏篇》之外,《新序》《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都有相关内容,例述过来,强调细节: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看见有凤凰栖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卞和认定山上有宝,经仔细寻找,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璞玉.卞和决定把国宝级璞玉献给楚厉王,楚厉王让玉工一看,说是一块很普通的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逐出国都。楚厉王死后,楚武王即位。卞和扔不死心,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楚武王,楚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于是又砍掉了卞和的右脚。

楚文王继位后,卞和已经无脚可砍了,无脚的卞和怀揣璞玉坐在楚文王必经之地,痛哭了三天三夜,满眼溢血。楚文王就派人问去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哭诉道:“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举被判作欺君之罪,我为这是非颠倒不分黑白而痛心啊!于是,楚文王命人当众剖开这块璞玉,以鉴真伪,一打开,众人哗然,真是一块稀世之宝啊!为奖励卞和的忠诚,这块美玉就以卞和的名字命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和氏璧的故事。

既然卞和发现璞玉并两次前来献璞玉给楚厉王、楚武王的地方就在楚国故都丹阳,既然丹阳位于河南中部的伏牛山,既然楚山就在今河南中部的伏牛山脉,那么伏牛山上出产美玉宝石的地方会是哪里呢?离楚国故都丹阳最近的出产美玉宝石的地方只有南阳的独山,独山玉毫无疑问中枪了,南阳独山玉是享誉世界的中国四大名玉之一,史前文明时期都已开发。无巧不成书。据"今日头条"河北新闻网 2016-01-26 16:47:34报道“:195件(套)楚国精品玉器邯郸过年”,图片新闻中展示的几乎全是产自南阳独山的墨绿色玉雕件,请看下图:

今日头条"河北新闻网 “荆山有玉”

该新闻详细内容如下:“195件(套)楚国精品玉器邯郸过年”:为期两个月的“荆山有玉——荆州博物馆藏玉器精品展”在邯郸市博物馆拉开帷幕,市民可免费到博物馆观展。此次在邯郸博物馆展出的195件(套)精美玉器,堪称战国早期楚国玉器的盛宴。

该文醒目的新闻图片上,展出的荆州博物馆藏玉器精品“荆山有玉”全是出自南阳的独山玉,请看图片:

今日头条"河北新闻网“荆山有玉”

荆州博物馆藏楚玉

下面是是湖北荆州熊家冢战国楚墓出土的玉器,看看这不是独山玉是什么?

湖北荆州熊家冢战国楚墓玉器

湖北荆州熊家冢战国楚墓玉器

湖北荆州熊家冢战国楚墓玉器

湖北荆州熊家冢战国楚墓玉器

湖北荆州熊家冢战国楚墓玉器

湖北荆州熊家冢战国楚墓玉器

据以上图片可知,楚国的古玉大多出自楚国故都丹阳附近南阳的独山玉。这就再一次印证,卞和当年在荆山发现的璞玉极可能就在南阳的独山玉,他三次献给三个楚王的璞玉当然也只能是南阳的独山玉了。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和《韩非子·和氏篇》中完整记录了和氏璧的来历, 后面的故事都是众所周知的了。

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尔人。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载。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国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从此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传说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

龙鱼凤鸟钮的玉玺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秦末战乱,刘邦率兵先入咸阳。秦亡国之君子婴将“天子玺”献给刘邦。刘邦建汉登基,佩此传国玉玺,号称“汉传国玺”。此后玉玺珍藏在长乐宫,成为皇权象征。西汉末王莽篡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王莽败后,玉玺几经转手,最终落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并传于东汉诸帝。东汉末,十常侍作乱,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玉玺,返宫后发现玉玺失踪。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孙坚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从她颈下锦囊中发现“传国玉玺”,孙坚视为吉祥之兆,于是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袁绍,袁绍闻之,立即扣押孙坚之妻,逼孙坚交出玉玺。后来袁绍兄弟败死,“传国玉玺”复归汉献帝。

三国鼎立时,玉玺属魏,三国一统,玉玺归晋。西晋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传国玉玺”被不停地争来夺去。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玺归前赵刘聪。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复夺玉玺。此阶段还出现了几方“私刻”的玉玺,包括东晋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玺、姚秦玉玺等。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玉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经寺僧将玺捞出收存,后献给陈武帝。

隋唐时,“传国玉玺”仍为统治者至宝。五代朱温篡唐后,玉玺又遭厄运,后唐废帝李从珂被契丹击败,持玉玺登楼自焚,玉玺至此下落不明。

宋绍圣三年,咸阳段义于河南乡修舍掘地,得一"背螭钮五盘"的玉印。"色绿如兰,温润而泽",经翰林学士蔡京等官员"考证",奏称哲宗"真秦制传国玺"。

明代朱元璋登皇位之后,曾不惜以十万之众远征沙漠,寻求所谓"传国玉玺"。明弘治十三年,鄠县毛志学在泥河滨得传国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给明孝宗皇帝,但孝宗疑其伪"却而不用"。

清代,乾隆帝一生痴玉,故宫交泰殿藏有玉玺39枚,其中就有一方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之印。1924年11月,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被逐出宫时,警察总监张璧和鹿仲麟等还在追索这块"历朝相传的金镶玉玺"。

石以人贵,人以石显。历代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自宋代起至清代,真假传国玺屡经发现。

据重庆出版社出版岩波著《圈套6》所述:宋绍圣三年,咸阳段义于河南乡修舍掘地,得一"背螭钮五盘"的玉印。"色绿如兰,温润而泽",经翰林学士蔡京等官员"考证",奏称哲宗"真秦制传国玺"。——其中的"背螭钮五盘"的玉印,"色绿如兰,温润而泽",这“色绿如兰”也只有独山玉的天蓝料所特有独具的色调。那么"真秦制传国玺"也当是独山玉。

和氏璧和传国玉玺的故事传说至今已有2600余年。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据我所掌握的史料,综上所述,归结初五条结论:

一: 《韩非子·和氏篇》所云:“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卞和是楚人,山是楚山。故事一定是发生在楚国的楚山。

二: 楚厉王、楚武王在位时,定都楚国丹阳(今南阳淅川),卞和献璞也一定是在楚国更具体地说就是楚国都城丹阳。

三: 楚国在若敖、蚡冒楚厉王、楚武王、楚文王时期,整个国土面积不超过百里。那么,楚人卞和发现璞玉和给楚王献宝的故事不可能发生在百里之外的其它国家,一定在以国都丹阳为中心的楚国境内。

四: 宋代绍圣三年段义于河南乡修舍掘"背螭钮五盘"的玉印"色绿如兰”,唯有独山玉的天蓝料才有"色绿如兰”的靓丽色彩。那么宋代翰林学士蔡京等官员"考证"的这块"真秦制传国玺"也当是独山玉。

五:荆州博物馆在邯郸展出战国早期玉器精品“荆山有玉”图片内容大多都是独山玉,荆州博物馆馆藏春秋古楚国玉器大多也是独山玉。

既然传国玉玺的源头是和氏璧,既然和氏璧出自楚山,既然楚山位居河南中部的伏牛山,既然楚国当时的国土面积不过百里,既然荆州博物馆展出的“荆山有玉”楚国古玉大多都是独山玉,那么,根据我们所掌握的证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和氏璧和传国玉玺和很大可能就是南阳的独山玉。

丁小琪2018年10月12-18日桃李居

参考资料:光明甫的《衡霍辨》

吴云贵主编《大楚始都》

老铁编《中国帝王辞典》

《古今姓氏书辩证》等

作者简介:丁小琪, 女,原名曹华,南阳人。从事教育工作。著名网络诗人。博客中国专栏作家。入选博客中国举办的“1917—2016影响中国百年百位新锐诗人”。有数百首诗文被多家报刊杂志转发。出版有诗集《花儿开在月光下》《爱情伸长了手》。文化随笔《金诗银典》即将出版。

相关问答

关于床的 八字 诗句?

(1)我来铺床,说个名堂。郎才女貌,配成鸳鸯。(2)铺床铺床,满屋辉煌。新人新事,新被新床。(3)才子佳人,凑成一双。人人夸奖,个个赞扬。(4)铺...墨池飞出...

2021年12月初7什么日子?

吉神宜趋:除神玉宇玉堂鸣犬圣心青龙凶煞宜忌:月破大耗灾煞月厌地火五离五虚天罡月刑八字:辛丑辛丑壬戌庚子八字五行:璧...凶煞宜...

2021年农历六月哪几天属兔?

星座:摩羯座吉神宜趋:母仓月恩三合临日解神天马除神鸣犬凶煞宜忌:大耗五离勾陈劫煞小耗五离白虎八字:辛丑辛丑辛酉戊子八字五行:璧上土...

中秋嫁女联 八字 联?

1、中秋国庆合成璧,幸福快乐合成双。横批:金玉良缘2、月近中秋月近圆,情至中秋情至酣。横批:共赏风月3、月到中秋分外明,佳节喜气伴你行。横批:月圆人安...

今年12月初7农历是多少?

吉神宜趋:除神玉宇玉堂鸣犬圣心青龙凶煞:月破大耗灾煞月厌地火五离五虚天罡月刑八字:辛丑辛丑壬戌庚子八字五行:璧上土...凶煞:月...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真迹?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是李斯刻的。秦王政十九年秦破赵,得和氏璧。旋天下一统,秦王嬴政改称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

子媳晚招可实得什么意思? - Dakota? 的回答 - 懂得

出生时间:(公历)1999年02月17日10点本命属兔,城墙土命。五行木旺;日主天干为金,生于春季。(同类金土;异类火木水。)(农历)己卯年正月初二巳时八字:...

人孔补强圈生产厂家在哪里

[回答]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工业区,这里是中国管道装备制造业基地。公司北依京津、东临黄骅港,京沪铁路、京沪高速、石黄高速、津汕高速、104、307、205国道...

1981年农历十一月五行属什么?金木水火土?

出生:1982年1月19日0时0分今年33岁属相:鸡星座:魔羯座本命属鸡,石榴木命。五行金旺缺火;日主天干为水,生于冬季。(农历)辛酉年腊月廿五日子时...(农历...

1961年10月30号的阳历生日是多少?

1961年12月7日星期四辛丑牛年十月三十,这一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1961年12月7日,亥时出生批八字,属牛八字排盘基本信息:公历生日:1961年12月7日...1...

 艾莱依集团  蓝精灵村庄 

上一篇八字比合官 八字带合,是吉是凶?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